
董良翮同志遺像

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

中紅網北京2017年4月28日電(趙朋洋)2017年4月25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模范的領導者董必武之幼子董良翮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俞正聲、王岐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花圈悼念。劉源、彭小楓、張海陽、董良駒、孔丹、陳洪生等親臨吊唁。來自全國各地的開國將帥后代、家鄉代表、生前好友、同學、同事等社會各界人士千余人前來吊唁送別。董良翮同志的親屬向前來告別的人們表示感謝。
董良翮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黨員、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奉者董良翮同志,因長期患病,經搶救無效,于2017年4月1 1日1 9時55分在云南省瑞麗市不幸病故,享年72歲。
董良翮同志,1945年1 1月1 3日出生于延安,父親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母親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何連芝。戰爭年代,他隨父母輾轉南京、上海、延安、西柏坡等地。建國后,他曾在八一小學、北京四中、北京六中讀書,是1966年老三屆的高中畢業生。 “文革”時期,他與若干志同道合者共同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采取了積極的行動;曾兩次錯誤的被囚入獄達一年多,但仍不改赤子之心。
1969年5月,董良翮同志為積極響應黨和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在父母的支持下,到河北省晉縣(現晉州市)周頭公社(現桃園鎮)賀家寨村下鄉務農。他與當地的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共同勞動、艱苦奮斗達十年之久,與農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其間,董良翮同志于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1972年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當年8月任周頭公社黨委書記兼賀家寨黨支部侈記,1973年任河北省晉縣縣委副書記。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革命的好后代記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講述了國家領導人的后代扎根農村的先進事跡,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使他成為一代知識青年的楷模。
1979年,董良翮同志調回北京,進入農機部農業機械化服務總公司工作,其間在農機部干部管理學院學習企業管理專業。
80年代后,董良翮同志下海經商,但他一直充滿著對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愛,多次回到他曾經勞動、工作過的地方。他始終關注著農業的發展和最基層農民的生活,受邀擔任了“中國扶貧開發基金會老區基金”的副理事長。甚至在他生活在云南德宏州瑞麗市最后的人生時光里,仍然積極了解當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繼續為農民群眾做著有意義的工作。
2012年5月,董良翮同志患病入院治療,他雖然逐漸脫離了一線工作,但仍然關心國內外大事。無論是存住院治療期間,還是在家休養期間,他與前來探望的親友暢談時,往往對他的病情淡然帶過,而更愿意就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時刻。
董良翮同志,一生堅定信仰共產主義,熱愛黨,熱愛毛主席,忠誠黨的事業,始終聽黨的話、跟黨走,從不動搖。他堅決支持擁護改革開放,擁護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衷心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他痛恨腐敗現象,堅守“樸、誠、勇、毅”的家訓,默默地為黨和社會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董良翮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同志、好朋友。我們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樸實、厚道的品德,對疾病與人生的豁達。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人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董良翮同志安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