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紅網北京2016年4月25日電(王東哈)四月九日春意盎然,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后代約五十人,興致勃勃在海軍四招聚集一起,舉辦了首次聯誼活動。
紅四軍是四方面軍起家的老牌勁旅。她誕生在鄂豫皖,壯大發展在川陜。這些白發蒼蒼的紅四軍后代的父輩們大多都是農民出身,祖籍都是大別山的紅安、麻城、金寨、新縣,以及大巴山的通、南、巴、宣、達、萬等革命老區。這些紅軍后代個個具有他們父輩的性格:忠厚、淳樸。他們中沒有大款,沒有什么發大財的人,只能每人AA制自籌經費進行這場樸素的聯誼活動。會上整個大廳至始至終活躍著歡樂的氣氛。
大會首先由紅四軍軍長王宏坤上將之子王偉偉致詞,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之子陳祖莫、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大將之女王宇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倪志亮中將之子倪齊生、紅四軍副軍長劉式模之女劉莉、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中將之子徐甘泉海軍少將、從上海趕來的紅四軍后代林平江、九州軍事網陳湘安、北京出版集團羅瑞等先后發言。
紅四軍師政委胡奇才中將之子胡東平為大家放映了自制的紅四軍老照片及視頻資料。北京出版集團羅瑞等二人當場捐獻了虎字書法作品。這個虎字象征著紅四軍猛虎的勇猛頑強戰斗作風。
出席大會還有方面軍首長后代傅鐘上將之子傅曉鐘,曾傳六之子曾蘇東。
還有紅四軍王維舟之子王小舟、紅四軍軍長陳再道上將之女陳江平、紅四軍政治部主任洪學智上將之女洪煒、王近山中將之女王媛媛、胡奇才中將之子胡魯克等。西路軍籌備會主任胡濱江。
紅四軍后代出席大會的還有(以合影照片順序排名):廖加強、陳嘉來、田研華、賴延正、陳拉拉、潘豫沙、盧小梅、向世榮、胡曉東、王海華、何德斌、劉建中、李廣平、陳奇昱、張曉川、甘小平、潘貴民、漆海虹、丁志平、徐小群、袁亞平、趙更生、林平江、李新、王東哈、趙領軍、董海濤等。
此次大會由紅四軍后代王東哈主持,趙領軍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董海濤為大會做了服務工作。感謝紅四軍后代朱新平、趙更生、林平江、李新為本次大會捐助。王小龍為大會攝影。
紅四軍的后代們紛紛表示要在退休的晚年把父輩的戰斗經歷和紅四軍的光榮歷史整理出來,傳承革命精神,沿著紅軍先輩的足跡奮勇前進!
























附:王偉偉致詞全文
發揚紅軍光榮傳統
各位嘉賓和紅四軍后代的兄弟姐妹們:
大家上午好!熱烈歡迎你們的到來!今天開會就是一個目的,成立紅四方面軍后代聯誼會。成立這個會,也是我們紅四軍后代心儀已久的一個期待。一年前我們熱議時,就有了一個初步想法,要為紅四軍我們的父輩們做點有意義的實事,先建一個屬于我們紅四軍后代自己的微信群,即現在的“紅四方面軍紅四軍子弟群”。宗旨就是利用這個平臺把紅四軍的后代們聚起來,尋找紅四軍,尋找我們父輩的光榮歷史,宣傳他們的英雄業績,發揚他們紅色精神和傳統,以此為基礎,待時機成熟把紅四軍后代聯誼會成立起來。今后紅四方面軍有關的總機構成立時,我們即順理成章成為他們的分會。
在過去的一年和之前,我們除了在微信成立了群,大家也默默地作了許多工作,如田家姐弟搞得重走長征路,朱新平兄妹網上發表了小說《軍旗下的誓言》等。它是第一部描寫和歌頌紅十師和其屬下紅三十團,紅四軍真人真事的紀實小說,對宣揚紅軍精神,搞清紅四軍的歷史十分有意義。
我們成立聯誼會的方針、目的、任務和原則,就是從我們先輩的紅四軍做起,做實事,做具體的事,搞清紅四軍的軍史,整理和挖掘父輩的英雄業跡。今后主要想做好兩件事:一、爭取把聯誼會每個成員父輩的紅軍故事合編成書,要求大家提供資料;二、尋找父輩的足跡,把父輩的故事串起來做成系列的視頻,以便宣傳。也可根據視頻編輯成書。
我們這個會的成員基本以四軍后代為主(包括老四軍的后代)。
紅軍歷史上曾有過三支紅四軍,一是1928年6月井岡山的紅四軍;二是1928年7月湘鄂西的紅四軍;三是1931年1月,在鄂豫皖由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成立的紅四軍。軍長曠繼勛,政委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下轄10師、11師、12師,全軍1.25萬人。這是一支來自1927年11月黃麻起義,1929年5月商南起義,1929年11月六霍起義為主體,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部隊。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成立后,總部就設在四軍軍部,因此,方面軍軍史就不再單提紅四軍了。直到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地進行擴編,以原紅10師師部和28團,及入川后先后調入10師的11師31團、32團為基礎,連同赤江、赤北兩縣獨立團和萬源、江口兩縣獨立營組成。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下轄10、11、12三個師。10師下轄28團(原28團)、29團、30團,11師下轄31團(原31團)、32團、33團,12師下轄34團、36團(原32團),暫缺35團,全軍八個團,1.2萬人。他繼承了老四軍的番號和編制,是他們的延續。
以后,根據需要各級領導進行了多次變換,編制和人數也在不斷變化。到川陜后曾任過四軍軍職干部的還有(按任職前后排列)許世友、陳再道,張廣才、張成臺、王建安、劉世模、徐長勛、徐立清、洪學智、張宗遜、陳伯鈞、王維舟、耿飆、劉志堅等,師級干部有(按姓氏筆畫排列)卜萬科、丁先國、王近山、王友均、孔慶德、葉成煥、葉道志、甘良發、劉善德、汪乃貴、余家壽、張才千、張賢約、張德發、陳錫聯、范朝利、胡奇才、周時源、周志堅、周吉安、高厚友、徐順禮、秦輝燦、彭瑞珍等。
紅四軍犧牲的師級干部有10師師長王友均(至今不知所埋之處)、10師政委甘良發、12師副師長劉善德,他們的犧牲對四軍是重大的損失。
今天在這里,還要特別提到四軍副軍長劉世模、師長徐順禮、余家壽三個人,他們都是紅四軍的骨干和猛將。劉世模安徽金寨人,紅四軍成立時由原11師32團團長直接提為副軍長,他性格剛強,作戰勇猛,指揮有謀略,是軍長的得力助手,但在以后批判張國燾的問題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老家養傷時,自己又拉起隊伍打日本鬼子,解放戰爭又隨四野南征北戰,1952年終因戰爭期間多次負傷,體弱多病年僅52歲而早逝。
徐順禮湖北紅安人,曾任四軍10 師、12師師長,余家壽湖北麻城乘馬崗人,是軍長王宏坤的表弟,曾任10師師長。此二人是紅四軍打仗不要命的猛將,余家壽身負二十余處戰傷,因其勇猛被稱“活張飛”,在長征結束后的萌城阻擊戰中失去左眼。徐順禮也是戰傷累累,在1935年2月的陜南戰役中失去右眼。他倆是紅四軍、紅四方面軍有名的獨眼龍師長,兩人正好配上一雙眼。但他們的政治遭遇卻很慘,也是在批張國燾時受株連,得到不公正待遇,憤而離隊返老家去打游擊未果成了普通農民,過上了凄慘的生活。解放后,每當政治運動他們都要受到整肅批斗,先后故去。
他們三個命運坎坷,身心受到重大打擊,但在他們心里革命得信念卻是永恒的。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紅四軍的榮譽,為革命的貢獻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是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崇敬和懷念的!
紅四軍是支光榮英雄的部隊,被徐帥贊之:“四軍善打阻擊”。阻擊戰是戰役中最吃苦,且不討好的戰斗,傷亡大,繳獲少,費力不討好的活,這種苦戰斗卻常由四軍來承擔。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突圍西征的路上,四軍的根基紅10師就常為方面軍后衛阻擊追兵,掩護整個方面軍的突圍。川陜根據地的幾次反圍剿和長征時,又是四軍打阻擊為方面軍殿后。因此,四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打硬仗、打勝仗的鋼鐵之軍,這也是為什么經過千辛萬苦長征到達陜北后,4軍還保有6千余健兒的所在。正是紅四軍這6千子弟兵,成了陜北根據地得以生存鞏固的主要保障力量之一,這支力量對以后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是立了大功的。
他在紅軍和紅四方面軍中創造了兩個奇跡和記錄。在鄂豫皖1932年5月的蘇家埠戰役中,紅10師舉行了紅軍史上唯一一次接受敵整編制兩個旅6千余人,大規模的投降儀式。在川陜1933年10月宣達戰役的五龍臺殲滅戰中,四軍利用政治攻勢迫川軍一個旅2千余人整編制投降,創造了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地作戰的唯一。
紅四軍的指戰員們,無論是來自350萬人口的鄂豫皖根據地的老兵, 還是5百余萬人口的川陜根據地的新戰士,都參加了兩過雪山,三過草地,艱苦卓絕的偉大長征。他們個個都身經百戰,從軍、師、團、營等各級干部,到普通戰士哪個不帶傷,而且還不止一處傷,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忘殺敵,泣鬼神、撼天地,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知道打仗就會有犧牲,但卻毫不猶豫、視死如歸、前仆后繼。因為他們個個都苦大仇深,對敵人有著血海深仇,在黨的教育和紅軍的宣傳下,他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堅信共產黨,堅信紅軍這支唯一能使他們翻身解放的偉大軍隊。在老根據地幾乎每家都有一人或數人參加了紅軍,整個家族參加紅軍屢見不鮮。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所在王姓家族,祖孫三代十多人義無反顧參加革命,參加紅軍。正是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新中國的建立。等他們再回到家鄉時,十個回來一個就不錯了,大部分人沒有看到解放的這一天。而且家鄉被反動派、還鄉團清剿的也是十室九空,田野荒蕪。在座的后代們哪家沒有一本血淚史,哪家沒有親人被敵人殺掉的?我們能忘記這些嗎?能忘記他們的流血犧牲,父輩們的豐功偉績嗎?當然不能,“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繼承他們的遺志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