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是濰坊市“五老”志愿者關愛宣講團成員、黨史國史宣講隊副隊長,青州市“五老”志愿者關愛宣講團副團長,目前主要從事黨史宣傳教育與研究工作。下面由我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來到了青州市紅色旅游景點、青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州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青州市黨性教育基地——益都赤澗支前糧站開展現場教學活動。
請大家隨我進入參觀。
該糧站舊址是在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的時候成立的,當時,我野戰部隊正在與國民黨部隊總計212個整編旅或相當于整編旅的未整編師決戰。
為什么要在赤澗設立糧站,主要是因為這里地理位置優越。當時赤澗村比較特殊,一個村隸屬兩個縣。那個時候,村里有條小河,河南岸屬于臨朐,河北岸屬于益都。到臨朐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的公路,只有一條老大道,這可是過去的官道,交通優勢顯著,再加上這里老百姓接受黨的教育早、覺悟高、支前熱情比較高漲,就在這里成立了糧站。
對于益都縣政府來說,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確保野戰部隊的糧草軍需和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赤澗糧站發動群眾征糧征草、儲運糧草、加工軍糧,支援前線,主要負責臨朐和青州地界糧食的收藏、運輸和加工。
緊迫的籌糧重任,刻不容緩地壓在了剛剛成立、站腳不穩的益都赤澗支前糧站工作人員身上,因為此時,他們已經在益都縣政府的領導下擔任主角。然而,當時的環境,卻對他們極其不利。那時的青州,遍地饑餓,滿目凄涼。一方面是老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一方面是地主惡霸,橫行鄉里,揮金如土;另一方面是國民黨散兵、特務、勾結地主、土匪、惡霸,造謠惑眾,乘機作亂,與人民政府為敵,進行血腥對抗,使得心向人民政府的真正的貧下中農們,不敢接近支前糧站工作人員。赤澗支前糧站工作人員面臨著成立以來的第一場嚴峻考驗。
盡管環境與條件極其惡劣,但是要干凈、徹底、迅速地殲滅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目標,卻不能因此受到影響。革命的任務,卻不能因此而發生絲毫折扣。就是在這種主客觀因素的強烈反差中,在益都縣政府的領導下,以赤澗支前糧站工作人員為主,縣市區干部密切配合,開始了借糧、征糧的艱難跋涉……
在烽火硝煙的解放戰爭期間里,緊隨解放大軍的前進腳步,是益都赤澗及其周邊村民艱苦卓越的送糧支前隊伍。他們用一雙雙大手,一輛輛手推車,一副鐵腳板,或人拉肩挑背扛,及時地將糧食飯菜彈藥送到戰斗前沿,為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
大家看,東邊墻上掛著63張毛主席照片,從毛主席青年時代到晚年生活,從戰爭時期記錄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這些珍貴的資料把毛主席在各時代的工作、生活連貫了起來。
這兩邊是村里在各地收來的戰爭紀念品:有各式各樣的子彈炮彈、發報機、槍套、紅軍背包……
看到這一幅幅圖畫、一件件實物、一件件模型,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慘痛的歷史中……我們要牢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過的屈辱、受到的創傷,從而進一步增強使命擔當,提高“民族復興有我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接下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物都是當時支前隊員們使用的家具、炊具。左側的這個房間是糧站的籌糧辦公室,基本再現了當時的原貌,這張方桌、桌子上的算盤、煤油燈等都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
墻上懸掛的這五幅作品,展示的是糧站工作人員帶領赤澗村和附近幾個村鎮,以及臨朐、廣饒、壽光等地老百姓征糧、儲存、運糧、加工、運輸的工作場景。為了避免被特務盯上,他們在藏糧的過程中群策群力:挖土屋、壘雙墻、砌重堰、造假墳。糧食運到赤澗后,幾千人響應號召,在幾天內就把糧食做成熟食。在運往前線的過程中,沒有交通工具,當地老百姓挑扁擔、推小車,為前線戰士送去了充足的食物。
現在館內共收集了四十年代以來的軍用設備、農用工具,多達200余件,這些展品大多都是村民自家收藏的“寶貝”,都是通過村民自發捐贈而來的。
前面,我們右手邊這件木質風車,是分離糧食和糠的一個農具。原先莊戶人家弄糧食都是用簸箕簸,效率很低。當時糧站一天進出糧食很多,簸箕簸效率太低,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這個風車,一下子就大大提高了糧食的加工效率。大家看,底下這里是一個木輪,安上一些木板后,把糧食倒進上面這個斗,轉動木輪后,風就產生了,糠就被風吹出去了,剩下的就是糧食粒了。再看風車旁邊這輛年代久遠的木輪推車,車輪已經磨損得非常厲害,足以見得它為支前工作做了多大的貢獻。在紀念館里,為解放戰爭做出貢獻的不僅僅是這些大物件,那些小物件中也承載著過去的艱辛。一個個蓑衣、葦笠和木锨的展示,反映的不僅僅是軍民團結的意志,更加折射出了人們對那段記憶的緬懷。
“益都赤澗支前糧站展館不是純粹的黨史館,而是用多個角色比較、以史求論的方法,從中華民族復興歷史的大視野,全方位觀察解放戰爭中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種政治力量,探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我認為,“參觀益都赤澗支前糧站,就是沿著民族救亡之路,追溯中華民族對復興的渴望、對救亡的努力;沿著中國共產黨苦難輝煌的歷程,感悟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對使命的擔當。”
各位領導,同志們:“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青州紅色故事,傳承好寶貴的革命文化、紅色基因。”我在想,“黨員、干部通過參觀、學習,在重溫歷史中引發思考、接受洗禮,自覺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什么中國因中國共產黨而能,從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希望大家能夠通過瞻仰革命前輩豐功偉績、觀看教育基地的歷史遺跡,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站起來當傘,為人民群眾遮風擋雨;俯下身做牛,為人民群眾鞠躬盡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傳承紅色基因、繼承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時刻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團結帶領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扎扎實實做好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脫貧攻堅、民生改善、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為建設“五強四宜”美麗青州、共圓復興夢想而努力拼搏,為把青州建設成為現代化中等城市和高質量發展地區而努力奮斗。
|